本文来源:时代周报 作者:迟雨
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动力。
近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措施,提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提升家装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,扩大餐饮服务消费等。
(相关资料图)
就在数日前,全国消费促进工作年中推进会在京召开。会议强调,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,对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会议提出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持续办好“消费提振年”系列活动,提振汽车、家居等大宗消费,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,改善消费条件,创新消费场景,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。
行至年中,我国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已经陆续发布。
上半年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.2%,保持较快增长;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.2%,明显高于去年。这证明我国居民消费总量正在恢复到常态水平,消费复苏的态势十分明显,这是一个大的判断。
另外,相比往年,服务性消费占比上升,其原因在于,现在消费者对高品质和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在不断提升。这是消费复苏大趋势中的一个新的特点。
但是也要看到,目前的消费增长仍然是恢复性的增长,巨大的消费潜力仍待释放。在年中这个关键时刻,提振消费的力度不能松,相关措施还要考虑得更周密。
现在,随着2023年“消费提振年”下半场的正式启动,国家发改委、商务部等多部委日前已密集发出促消费信号,推动出台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系列政策举措。
消费的牵涉面很广,既与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关,又对接供给和需求两端,更关系到每个人日常的衣食住行。因此,要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、增强群众消费意愿,必须从多方面协同发力。
提升消费能力始终是最优先的课题。各个层面的消费者如果不但收入在增加,而且对未来前景普遍乐观,自然乐于花钱、乐于贷款。
要提升消费能力,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,现阶段稳就业尤为紧要。稳就业,就不能不提到民企的作用,因为中国大部分的工作岗位,其提供者是包括大量小微企业在内的民企。
为此,既要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发力,为企业解困,同时也要提高对“烟火经济”的容忍度。
作为城市商业的“毛细血管”,随处可见的小摊、小店连接着千行百业,不仅彰显着城市发展的活力,还是保障民生服务的重要支撑,以及吸收和保障就业的重要力量。
提振消费,不能不紧盯重点领域。
所谓重点领域,其上下游链条长、规模体量大,只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,在促消费的同时还可以带动更大规模的就业和更稳定的收入增长。
汽车、电子产品、家居等大宗消费显然是下半年提振消费的重心,因为这三个领域都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非常重要的领域,其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。看到这一点,有关促消费的政策就可以避免“撒胡椒面”。
提振消费,还需要不断发掘新的消费热点。
当下,不少消费者对消费的品质和个性化有了更高要求,由此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消费热点。西安大唐不夜城、开封大宋不夜城等集食住行、游购娱于一体的不夜城的火爆,体现的既是文旅供给的升级,也是消费的升级。
事实证明,消费供给越有品质,越多元化个性化,就越容易激发不同人群的消费欲望。
(作者系特约评论员)